![]() 時間都去了哪裡 你可曾覺得,小時候的時間總是流逝得特別慢,暑假等了很久都不來;但成年後,尤其是開始工作後,每天每月每年卻彷彿一晃而過,那些曾經被稱為千禧年的寶寶,或許如今已成為你的同事。欵,你不禁思考:時間怎麼愈跑愈快。 我們都知道,其實時間本身並沒有變快,只是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受改變了。人對時間的感知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例如注意力、情緒、腦部功能的發展程度等。而其中,年齡是影響我們“內在時間體驗”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在一百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威廉 · 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便指出:隨着年齡增長,人們會產生時間飛逝的“錯覺”,這是因為成年後難忘的記憶越來越少。隨着時間推移,那些與“第一次”有關的回憶會逐漸減少——第一次校外旅行、第一次學會騎單車、第一次約會……人們往往透過這些難忘的事件來衡量時間,這是一種主觀的“回顧型感知”。我們對時間的記憶,其實是來自於那些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時刻,而非真實經歷每一分每一秒的累積。 因此,人們對童年的回憶總顯得特別美好,也許正是因為當時對很多事物都感到新奇,處處是“第一次”。然而,步入成年後,日常生活與工作中需要應對的繁瑣事務越來越多,各種細節也更容易被遺忘。我們常常過着流水作業的生活,時間像水一樣沒有留下任何記憶痕跡就流過。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偷天情緣(Groundhog Day)》,主角被困在某年某月的同一天中,無論他做甚麼,隔天總會再次回到同一天的清晨。起初他難以接受,甚至自暴自棄,任意揮霍每一天;但後來,他學會了讓每一天都過得不同,甚至充滿意義。步入社會後,我們的生活看似一成不變,可能讓人感到枯燥和機械化,久而久之心會產生厭倦,像日子飛快地過,但同時間自己卻是停滯不前。但如果我們願意轉換心態或改變生活方式,也許就能於乏味中找到樂趣。如何讓重複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值得我們一輩子有意識地去探索。 雖然我們無法讓時間真正放慢腳步,但也許能透過一些生活上的調整,創造出更多記憶點。比如學習一門新語言、結識新朋友、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或嘗試那些自己平常不會做的事……任何新奇的體驗都有可能讓你擺脫原地踏步的循環。試着用孩子的眼睛去觀察世界,保持好奇心,也能讓我們對時間的敏感度發生改變。此外,若能在睡前花些時間回顧與反思當天的經歷,也有助於放慢主觀時間,讓記憶更加清晰深刻。因此,寫日記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去幫助我們重新整合經驗,讓時間不只是過去,更成為生活的印記。 如果人不願改變,人生便只是對日子的無限重複。儘管生活似乎越來越千篇一律、令人觸動的瞬間也越來越少,但願我們都能常懷着好奇心,用兒童的眼睛去看待這個世界,欣賞、珍惜並慶祝生命中自己走過的每一步。 澳門心理學會 逆 水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