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文字的魅力 ——讀瑋嵐獲奬散文〈最後一堂課〉 為推動澳門文學寫作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吸引內地對澳門文學的關注和支持,澳門筆會的文學雜誌《澳門筆匯》,組織開展了“澳門文學評論”專輯活動。接到澳門大學鄧景濱教授發來的寫作邀請函,從接受任務那一刻起,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澳門散文的寫作特點是甚麼? 翻開手頭一本二〇一五年出版的第三十八期《澳門寫作學刊》,第一篇就是澳門大學李觀鼎先生的〈澳門散文的傾訴性〉。李先生長期從事文學寫作教學與研究活動,長於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尤為可貴的是,他和鄧景濱先生一樣,致力於推動澳門寫作學科的發展,以實際行動鼓勵和鞭策年輕作者。李先生的這篇文章,思考並回答了我的疑問。他說:澳門散文的主要特徵在於它的傾訴性。因為傾訴是一種普遍的人性,而澳門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形成了緊密的人際關係,構成了一個平和親近的“話語場”,這種“語境”特別適合人的傾訴,適合用散文這種最貼近社會人生和現實生活的文學樣式來進行傾訴。 的確,瑋嵐的獲獎散文〈最後一堂課:敬悼生命中永不熄滅的明燈〉就是這樣一篇最能體現澳門散文特點的作品。文章是從一個夢開始的,作者用第二人稱,向夢中的人傾訴着、回憶着第一次相見的印象: 夢中的您,恍若新學年的第一天,帶着一身文人風骨走進教室,鼻樑上頂着大大圓圓的金絲框眼鏡,傲然挺立於教壇上,用夾雜上海口音的普通話自我介紹:“各位同學好!我是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的老師,我叫陳年希,年歲的‘年’,希望的‘希’,已經來到這間中學協教兩年,今年我和你們一樣是在這間中學的最後一年,你們畢業之時我也要回去上海了。”教壇下迎來一片熱烈掌聲,同學們對於能有來自上海的大學、來澳交流三年的老師當班主任特別期待。只是,當時我們並不知道,這會是我們人生中最充滿希望、最回味無窮的一年。 作者起筆就塑造了一個風骨不俗的人物形象;段尾,則用一個轉折句吊起讀者進一步閱讀了解人物的慾望:這是怎樣的一個老師,短暫的一年就能讓學生對人生充滿希望又回味無窮? 上海師範大學陳年希教授是一位低調的學者,二〇一一年,未及古稀之年就猝然離世。他的學生劉強為他編了學術紀念文集《明清小說戲曲論叢:陳年希文存》①,內有他的學術論文代表作,個人書信、雜文和詩歌,以及同時代學人和學生的紀念文章。然而,除陳年希所在的專業領域之外,一般人很少知道他。 瑋嵐的這篇散文,以女性細膩的文筆記錄了陳年希在澳門中學協教時一些教書育人的片段。文章記錄他在新學年的第一天“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教授魅力”,舉辦班級首場民主選舉的過程,以及由此激勵同學們“都在各自擅長的科目上更上一層樓”;記錄他如何以愛的教育,身體力行,使讀者理解為甚麼有人說“好的教育是一棵樹讓另一棵樹搖動”: 陳老師記住了全班同學的生日,他願意花時間和心思為我們挑選小禮物,向學生表達衷心的祝願。他也是唯一一位老師,會在我們的周記上寫下比學生的文字還要更多的回應,而不是簡單粗糙的一個“閱”字。於是,同學們都非常樂意在周記上傾吐內心的說話,而老師的重視亦讓我不敢怠慢,漸漸把周記寫成有價值的文章。 這是陳年希曾在這世上認真地教書育人的明證,也是他何以活成了他人生命中永不熄滅的一盞明燈的緣由。在瑋嵐的眼裡,他是可以“在轟轟隆隆的派對音樂下,跟着我們一起抖動身體,一起舞動青春”的沒有架子和自我束縛而充滿魅力的老師;是能夠尊重、欣賞每一位同學,“無論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還是被大眾排斥的邊緣學生”,都能得到他的鼓勵“要成為理想中的自己”的老師;是敢於打破傳統規則,在學校管理層面前極力為自己爭取到“李白獎”,並與全班學生一起創造了許多美好的共同回憶的恩師。 在文中,瑋嵐特別記錄了陳年希如何疏導她處理家庭和事業的矛盾,讓內地的讀者一窺澳門普通家庭的經濟狀況和擇業觀: 他還鼓勵我去上海升學,知道我有家庭經濟的擔憂,更表示願意資助我在上海的生活費。可是,當時的澳門一業獨大,很多人對於中文系畢業後能否養家活口深感迷茫。面對將要經歷社會的洗禮,想到曾經有棱有角的自信終將被複雜的社會磨平,我害怕得收起了自己的翅膀。老師安慰道:“也是啦,就算中文系的學生並不全都喜歡文學創作……” 最終,雖然沒能去上海讀書深造,但當年自中學時期就開始寫作的青澀的小女生,還是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不但作品散見《澳門日報》、《澳門現代詩選》、《澳門文學作品選》等報刊和文學雜誌,而且已是《澳門筆匯》的執行編輯。這正是因為“在人生的課堂上,陳老師的教導仍然發揮着作用,無論是狂風過於猛烈、抑或黑暗無情的漫長,我已經擁有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至今才能守護寫作的初心,勇敢走自己的路”。 瑋嵐的娓娓傾訴,有思考、有描述、有抒情、有記錄,時而彷彿在與逝者深情對話,時而又轉向讀者款款敘述,讓一個優秀教授的樣貌鮮活地進入我的視野,讓我一度忘了她寫的是一位逝者。這恐怕就是傾訴文字的魅力吧。期待瑋嵐越寫越好,像她所鍾情的能為心靈帶來和諧、寧靜的療癒系粉彩指繪藝術那樣,以療癒的文字溫暖人間,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 註釋: ①陳年希:《明清小說戲曲論叢:陳年希文存》,上海遠東出版社,二〇一五年。 張江艷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