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建設亟需人才,學者認為不能任由本澳高校非本地畢業生流失。 (資料圖片) 把握戰略機遇 加快澳門發展 澳門回歸已廿五年,在中央政府統一指導和內地各地政府支持下,歷屆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準確理解和踐行“一國兩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功。目前澳門正開啟新征程,而且被國家賦予新的戰略使命。在新時期新征程,澳門要從國家發展大局着眼,加快發展,助力國家發展戰略實施。 首先,澳門作為一個境外特區,具有一系列相對於內地的獨特優勢,在中國近代發展進程中,發揮過重要的促進作用,包括有力地支持祖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在內地改革開放和融入世界經濟市場中發揮重要的橋頭堡及“內聯外通”平台作用,助力國家打破西方集團各方面封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當今,世界面臨百年不遇之變局,地緣政治衝突、大國博弈進入新高潮,如何維護國家安全,促進國家高水平雙向開放,突破西方集團在貿易、科學、技術、金融、人文等領域的圍堵打壓,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戰略使命。澳門在加快融入國家建設大局過程中,亦需承擔不可替代的任務。 澳門超越自身發展 澳門是個微型經濟體,本地資源稟賦有限,歷史發展形成的一些獨特優勢,未能充分釋放。中央政府提出橫琴深合區建設規劃,初心就是要整合澳門和橫琴的資源稟賦,優勢互補,配合澳門產業轉型,加快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增進澳門民生福祉,更好地發揮澳門獨特優勢、更有效助力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因此,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廿五周年暨新一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講話時提出的第一點希望就是着力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其中要推動實現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同澳門經濟高度協同、規則深度銜接,各類要素跨境流動高效便捷;瞄準重點領域,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形成規模,打造一批標誌性、有帶動效應的工程和項目。習主席提出的“登高望遠”期許清楚地表明,澳門發展已經超越自身的發展,同樣,橫琴發展也不是其自身之事,都必須從國家戰略層面去理解和部署。特區政府在深合區建設中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從被動參與者轉為主動引導者和建設者。要解放思想、樹立創新思維推進深合區第二階段建設。“澳門+橫琴”創新模式重點是兩地經濟一體化,實質上是要實現兩地的同城化,使資金、人員、物資、數據全部要素在兩地自由流通。做好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並且以澳門的法律、法規、制度為基礎,對標國際標準和慣例,做好深合區建設。最近特區政府成立了由行政長官掛帥的促進橫琴深合區建設領導小組。從頂層統籌規劃,這是一個正確的舉措,希望能夠在政府施政工作中得到具體落實,把澳門發展和深合區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帶領澳門各界加快推進。 大健康金融應加速 第二,對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多年來,政府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社會各界也逐步形成共識,澳門的現有產業結構較單一,抗風險能力弱的問題需要認真對待。當然,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博彩業仍將是澳門經濟的最重要支柱產業。不是要抑制博彩業,而是要引導其有序規範發展。同時要督促博彩企業兌現賭牌續期時的承諾,增加對非博彩元素的投入,支援澳門四大新興產業發展。政府要監督到位,確保博彩企業按期落實非博彩項目投資建設。特區政府的《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五年規劃》對四大新興產業發展目標已非常清晰,具體任務也很詳細,現重在落實。宜分清主次,結合產業資源和基礎條件實際情況差異化推進。優先拓展已具備較好基礎,同時又有較好市場前景,且緊密結合國家發展需要的產業項目,逐步帶動其他相關新興產業。 在四個新興產業中,中醫藥大健康已經拓展多年,目前是要做實做大。加快大健康和旅遊休閒產業深度融合,推動“旅遊+健康”、“旅遊+康養”的整合,利用好澳門豐富旅遊資源和高端休閒設施促進大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澳門在現代金融產業也有一定的基礎,現代金融是一個低投入、輕資產、高增加值的產業,值得重點推動,加快從傳統金融轉向現代金融,開發一系列創新金融產品,如債券、基金、信託、財富管理、私人銀行、家族辦公室、虛擬資產交易等現代金融產品和服務。這方面不需要很多的資源投入,要利用好澳門和橫琴的現有金融資源,充分發揮澳門“內聯外通”資金通道及平台作用,主動吸引境內外資金,提供更高效、便捷和安全的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市場潛力和效益將是很可觀的。同時,澳門政府和業界應積極拓展數字金融、數字貿易和跨境電商服務和結算,助力國家突破美國的貿易金融封鎖和關稅壁壘。 百萬人口建大都會 第三,若真正理解澳門的戰略發展定位,相對應的是要認真考慮澳門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目前澳門的人口總量較小,近年來控制增長,總人口相對穩定。但是,從經濟學和各國或地區發展經驗來看,人口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理論上,或者從服務國家建設需要視角來看,澳門應考慮適度增加人口總量,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勞動力資源供應和儲備。人口基數偏小,不利於澳門釋放獨特功能。尤其在新的發展階段,澳門和深合區共同發展,打造國際性大都會,更好地發揮對接國家和國際市場的“精準聯絡人”作用,需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口增長,不宜局限於“守成”的傳統觀念。要從戰略發展高度,做好前瞻性分析,盡快達到“百萬人口”發展目標。雖然,澳門現有土地資源較匱乏,但是,通過適度填海或開發路環等郊外地區,以及利用橫琴深合區,還是可以解決人口適當加快增長需要。特區政府宜盡早統籌規劃,綜合考慮人口和經濟增長、財政收支變動,以及就業、住房、社會福利、城市建設、教育醫療、交通等多方面配套影響,積極穩妥地推動澳門人口適度擴張。一方面可通過鼓勵本地適齡人群加大結婚生育,增加本地人口自然增長率。另一方面,宜調整人口政策,從多渠道加快增加澳門人口,如適當上調內地單程證來澳名額,積極引入海外優質人力資源和專業人才,優化澳門人口結構。不用過於擔憂人口增多會增加財政負擔。實際上,人口總量是有效勞動力的基數,新增勞動力可以創造新價值,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做大經濟蛋糕,同時能更充分發揮澳門的獨特作用。 應看到,澳門目前六十八萬多總人口中,已經面臨較嚴重的“老齡化”和“少子化”問題。根據相關統計,澳門六十歲以上人口已佔約四分一,其中超過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有相當大比例。同時,澳門青年的結婚率和生育率都在持續下降,總人口趨近零增長。這將是澳門發展的一個不利因素,或者會帶來嚴重的社會經濟後果。特區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未雨綢繆,主動考慮和及時調整政策,加快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的問題。例如,可加大政策支持和財稅優惠,鼓勵適齡人士結婚生育。同時,為長者提供再就業培訓或開發“銀髮經濟”,幫助長者發揮餘熱,增強身心健康,促進家庭和諧和社會穩定。 擴納非本地高校生 第四,與人口增長相關的是澳門的人才引進政策需做適當的調整。相對於周邊地區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及地區,澳門的現行人才引進偏保守,已不符合澳門在新時期戰略發展需要。澳門應以“海納百川”的氣魄,招攬更多願意以及有能力參與澳門和橫琴深合區建設的優秀人才。目前的人才政策着重於引進本澳人才回流,在道理上是對的,但實務進展並不順利。所以要放開眼界,從更廣層面引進澳門新興產業建設亟需的專業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此外,可以借鑒香港的經驗,增加在澳門高等院校完成學業的非本地畢業生的實習和就業。這些人員通過幾年在澳門高校的學習生活,了解澳門的情況,又熟悉內地或海外事務,而且具備國際化專業知識和技能,任其流失是可惜的。應該允許更多非本地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進行社會實習以及畢業後留澳工作。政府近年推出的人才引進計劃已涵蓋優秀非本地高校畢業生,但是目前限制太多,僅涉及極小量專業,而且名額太少,實際效果不大。特區政府宜從戰略層面看待這個問題,適當擴大非本地高校畢業生留澳實習工作的機會和名額,支持澳門經濟建設和發展。 琴引世界高校落戶 第五,政府要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提升高等教育事業國際化水平。鼓勵本地高校錨定國際高等教育發展新趨勢,優化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機制。特別是要結合國家建設需要,增加新工科、新理科、新醫科和澳門新興產業需要的專業學科,開設交叉學科、跨學科專業課程和人才培養。提升教師和科研人員專業素質以及高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效果,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提高科研創新和產學研轉化能力,提升澳門高等教育國際認受度。宜借鑒新加坡、迪拜等地的成功經驗,着力打造區域性的國際化高等教育港。不僅要鼓勵本地高校和境外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聯合辦學,合作培養高級人才之外,也可主動引入海外著名高校前來澳門或橫琴開設分校,成建制直接引入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師資和科研團隊,發揮虹吸效應,建成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顯著提高澳門的高等教育和科研創新轉化能力。同時,特區政府宜擴大海外留學生資助計劃,增設獎助學金,支持本地公、私立高校增加招收來自大中華地區之外的海外留學生,特別是來自葡語系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國際留學生可以促進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背景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提升創新思維和能力,可增進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助推澳門“一平台、一基地”建設,加大弘揚中華文化,向世界講好“澳門故事”、“中國故事”,擴大國家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會長 澳門科技大學教授 林志軍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