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地圖上的澳門 · 第二輯 (二)



B處即為“一粒米” (圖片來源:澳門記憶)

一八二九年澳門規劃圖 (圖片來源:澳門記憶)

法圖版本一八二九年澳門規劃圖 (圖片來源:法國國家圖書館)

    一七八四到一九二四年



    地圖上的澳門 · 第二輯 (二)



    上一期介紹了一七八四年的氹仔與澳門草圖,今期就介紹一八二九年澳門規劃圖(Plano reformado do Rio de Macáo)。此圖由索薩(Sousa, Miguel António de)製圖,全手繪並附有葡文圖注,現藏於里斯本地理學會。



    本圖對澳門半島、氹仔等陸地描廓的描繪稍有變形,另外對路環島的描繪是完全變形的。然而,本圖和一七八四年氹仔與澳門草圖一樣,上方有一個鳶尾花圖案表示北方,亦標示了澳門附近水域的水深,由此可知兩圖都有航海用途。

    相對於一七八四年地圖,本圖在氹仔標示了不少地名。小潭山被標注為“MARIA NUNES”,大潭山則被標注為“KAIKIAO”(應指雞頸)。在本圖中,我們能夠見到不少今氹仔地名,例如“IIhote de Kakiao”(一粒米,今稱Ilha Kai Kiong)、“Ponto do Norte”(直譯作北角)和“TAIPA OUEBR ADA”(疑為“氹仔華人住處”),這些標注對我們認識早期氹仔歷史和華人在氹仔居住生活經歷有重大幫助。

    值得注意的是,本圖在今氹仔主要標示出三個海灣,而其對海灣的描繪是能和今日的地形相符合的。首先,本圖在小潭山左側標示出海灣,即是對應於今日的海洋花園,後來人們在此海灣的另一側修建了氹仔碼頭,成為往來澳門半島和氹仔的重要通道。第二,本圖在大氹北側描繪出海灣,翻查地圖可得知這是北安灣(Baia de Pac On),對應今日的高勵雅馬路一帶。最後,在大氹和小氹之間有一連島沙洲,嚴格意義上應算不上海灣,但是隨着泥沙堆積,兩島最終連成一片,組成今日氹仔島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申明的是,以上所述的海灣,都因為城市發展的需求,而填為陸地。

    關於本圖的版本情況,筆者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找到一份疑似手稿,此圖與澳門科技大學全球地圖中的澳門數據庫的地圖極其相似。只是澳科大版本“放射線”有十六條,而法圖版本僅有十字“放射線”,兩圖都標示一八二九年,未知繪成先後順序。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黎嘉謙



46

鮮花
39

握手
3

雷人
55

路過
51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