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廣州(下) 田中泓 除了上下九,今次在廣州特別花多些時間參觀沙面島。 沙面島原本是珠江中的小沙洲,一八五九年七月英國與法國共同由清廷政府租獲沙面,成為租界後填築成島,島上西部劃為廣州英租界,東部劃為廣州法租界,英法租界各有一橋與廣州河北的華界相通。之後,英法兩國取得了在沙面島上的許多特權,主要的領事館和政治、金融組織都建立在島上。 由於上述歷史原因,過橋走進沙面島,會見到許多西式房屋,現在已經改作酒吧、餐廳和咖啡店。島的中央是一個很長的綠化帶,是租界時已經建成。 沿着綠化帶由一邊走到另一邊,會看到許多新古典及折衷主義的建築物,每座重要建築的門外都掛有一塊石碑,標示着這樓房原有的用途。例如:德國領事館舊址、美國領事館舊址、匯豐銀行舊址、法國兵營舊址、法國領事館舊址、海關館會舊址等等,這些建築物現在都有新的功能。另外,有一座英國教堂和一座法國教堂,現在仍繼續是宗教信仰的場所。 由於島內的西式建築大都是黃白色外牆,走着走着有點感覺是在澳門的街上。負責修復島上建築的設計團隊,當時根據黑白歷史照片對建築物進行復原,而許多細節造法由於沒有紀錄,曾來澳門參考,所以,兩者之間其實有一定的關係。 不過,英式的石砌外牆新古典建築就跟澳門完全沒甚麼連繫,反而令人想起一百年前的香港。 這些建築物除了開着文創店、咖啡店,有些變成了企業的總部大樓。由於歐陸風情,日夜都成為“打卡”的背景。有些有民居的房屋,門口都貼出告示,請遊客不要內進騷擾,原來過度的旅遊影響居民生活的情況在沙面都發生。 我沿着植滿榕樹的堤岸,在樹影、歐陸建築和江河波光之間,彷彿走在昔日澳門的南、西灣。 在堤上,我留意到榕樹之間建有大約一點五米高的圍牆,牆的前後有植物遮蓋,而圍牆之間有安裝擋潮板的缺口,看到這個我明白了,原來沙面島都面臨水浸的問題。不過廣州沒有選擇在沙面島周圍建堤圍封成人工湖,而是用這樣的方式去阻擋河水泛濫,令我想起路環,其實在提出圍封“兩湖”方案之前,有否參考過內地的一些歷史區的做法?廣州的沙面就給我看到了既防阻水浸又不影響景觀的方法,可惜現在才知道已經太遲,路環與橫琴之間那狹窄的水道已經開始了圍湖的工程。 tianzh.mo@gmail.com http://tianzh.blogspot.com/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