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坑遺址的新面貌 唐 嘉 報載大三巴高園街大坑遺址最近展開保護性回填工作,現場已暫停對外開放,工程預計五月完成。 自大坑遺址開放以來,每次經過上址,都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特别是二○一○至二○一二年,文化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在上址進行考古發掘,之後在大坑位置一段長時間用螺旋狀粗大竹枝圍封,經過居民一直都不知葫蘆裡賣甚麼藥。居住在茨林圍的百歲攝影家李玉田,生前曾開玩笑對我們說:上址根本沒有甚麽古物!事實上,大坑遺址自開放以來,確實提供展出古物不多,現場只有簡單的圖文基本資訊,印刷品的宣傳圖案,沒有實物展區,欠缺吸引力。對老居民來說,大坑遺址的設置,真有點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為了解目前大坑遺址正進行保護性的回填工作的實質內容,走訪了哪咤廟值理會會長葉達,經他解釋,對開掘大坑遺址實質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事實上,當年在大坑發掘出大量明末清初陶瓷碎片,反映本澳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當時,澳門向外地運送中國瓷器,稍有損毁破碎的瓷片,都扔向大坑,所以大坑底層積聚很多碎瓷片,直至大坑發掘時被發現。同時,過去高園街曾開設很多洋行,辦運瓷器出口業務,早年我們經過高園街時,都會見到“蘇沙洋行貨倉”字樣。同時,大坑底層結構,和茨林圍村內的古井結構十分相似。文遺委員葉達還向筆者表示,遺址早在興建公務員宿舍前,大坑已經存在,但卻被泥土覆蓋。 至於目前進行的大坑遺址回填保護工作,是在大坑底層加固,防止大坑上層泥土下墜坍塌。葉達還向筆者透露,大坑遺址是在聖保祿學院範圍內,過去街坊和遊客經過,都嫌沒有實物展示,將來回填保護工作完成之後,除了加建一些小型建築之外,還會增加展出實物,希望能增加參觀者興趣。 其實,大坑遺址有着地點優勢。遊客除了在本澳地標大三巴牌坊打卡之外,參觀牌坊後面的天主教墓室古跡、大砲台山徑旁展示如城牆的土丘、石磨遺跡實物,還參觀澳門博物館,領略豐盛古跡盛宴之外,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坑遺址將是餐前小品。相信對遊客來說,大坑遺址是一個恰當展出場地。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