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新媒體大講堂首場昨舉行 ![]() 董未名 ![]() 近百業界人士及師生出席活動 AI重塑創作邊界 增效率延伸創造力 新媒體大講堂探討AIGC 【澳門日報消息】二○二五澳門新媒體大講堂首場昨假澳門城市大學舉行。活動以“元創時代:AIGC重定義人類創作邊界”為主題,探討如何借助AI科技的優勢,推動構建文化產業數字化,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帶來新契機。 大講堂昨下午三時舉行,特邀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多模態人工智慧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董未名,開心麻花集團首席財務官、助理總裁程樂兒,青年編劇、導演、開心麻花簽約編劇王怡娃,以及歡樂馬介休創辦人李智彬,共同就人工智慧生成內容(AIGC)在文化創意領域的應用與挑戰展開深入對話。 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一級巡視員殷汝濤,新聞局長陳露,廣東省政協委員、澳門新媒體聯盟主席朱海生,澳門日報助理總編輯楊冠傑,澳門直播協會會長徐其蓓,澳門互聯網文化協會理事長黃子超等百位業界人士及師生出席活動。 AI突破工具屬性 董未名分享對AI創作的看法,闡釋生成式AI對藝術領域的變革性影響。基於擴散模型、多模態融合等技術,AI已突破“工具”屬性,逐步成為創意內容的共創者,其創作技術在藝術、設計、影像、音樂等多個領域的應用,正在重新塑造創作的形式與邊界。AIGC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效率提升,更在於人類創造力的延伸與放大。針對未來趨勢,強調“人類需以開放姿態擁抱AI技術的快速發展”,人機“雙向奔赴”會令創意藝術邁向全民共創時代。 籲探索人機共創 王怡娃指出,當前AI技術在語言生成、結構編排等方面已展現出不俗能力,但如何融合文化背景、情緒語境與戲劇張力,仍需創作者的主觀判斷與藝術把握。鼓勵青年創作者將AI視為夥伴而非對手,並積極探索人機共創的新型敘事方式,打造更多具有共鳴感與時代氣息的文化創意內容。 在沙龍對話環節,嘉賓圍繞“AIGC時代下澳門文化表達的破界實驗”,從技術賦能、產業升級與文化根性等多維度展開討論。程樂兒關注AI技術的商業價值,指出AI技術將中華傳統文化轉變為數字化資源,不僅提升文化作品的生產傳播效率,還模擬、延展和豐富中華文化內在敘事。 主導AI保護個性 李智彬則聚焦澳門文化產業,強調“AI算法不該是文化濾鏡”,創作者倘過分依賴AI協助,可能導致文化創意同質化、也許會出現本土文化被邊緣化的風險。認為澳門創作者應當學會以自身為主導去掌握AI,保護創意個性和本土特色,讓澳門故事在全球數位浪潮中更具辨識度和影響力。 二○二五澳門新媒體大講堂以“科技+文化”的主題開啟新一年探索之路,不僅展示AI在文化創意領域的應用潛力,更為澳門構建“以智提質”的文創產業生態提供豐富案例與思想資源。是次活動由中聯辦宣傳文化部指導,新聞局、文化局、旅遊局、教青局及澳門基金會特別支持,澳門新媒體聯盟與澳門互聯網文化協會共同發起,澳門日報、澳廣視合辦,澳門城市大學、北京開心麻花娛樂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協辦。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