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行在亞龍灣國際玫瑰谷合影 ![]() 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實驗室負責人介紹研究成果 ![]() 記者們在博后村民宿參觀 港澳台媒訪三亞見證種業突破鄉村蝶變 海南自貿港加速創新發展 【本報駐北京記者王維十日電】“自貿封關看海南”港澳台媒體採訪團今日實地探訪了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博后村與亞龍灣國際玫瑰谷,見證海南自貿港在科技興農、鄉村振興等領域的創新發展。 作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點園區,位於三亞西部的崖州灣科技城規劃佈局了南繁科技、深海科技兩大空間板塊。其中,在南繁科技方面,隨着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中國種子集團、國投種業等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先後入駐,其現代種業產業集群效應日漸顯現。 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在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研發的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實驗室,科研人員介紹,該實驗室是我國第一座農用科研型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示範平台,不僅為海南省和全國的植物誘變、創制植物新種質、新品種研究提供技術保障,且填補了海南省輻射誘變育種裝置的空白。未來,隨着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科研人員的往來會越來越便利,特別是東南亞、非洲等熱帶地區的新品種選育方面,會有更多創新成果湧現。 在中科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科研人員現場演示的高通量作物表型數據採集平台引發眾人關注。該平台融合遙感、AI等技術,實現了從基因到生態的多尺度研究。據負責人介紹,目前中科院已在園區設立十二個科研基地,承擔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一百五十餘項,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戰略要求。 依託自貿港政策優勢,三亞吉陽區博后村則探索出“集體土地入市+社會資本運營”新模式,曾經的貧困村已轉型為擁有七十四家民宿的網紅打卡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十年間增長超五倍,年接待遊客突破百萬人次。該村黨總支書記蘇少洪表示,目前,該村已着手培養雙語講解員隊伍,為封關後國際遊客激增做好服務準備。 鹽鹼地變千畝花海 在亞龍灣國際玫瑰谷,千畝花海見證着鹽鹼地變“金土地”的奇蹟。海南玫瑰谷公司通過全產業鏈開發,帶動六百餘名黎族群眾就業,玫瑰花衍生產品年產值突破二億元。公司常務副總王碩透露,正針對港澳台市場開發特色旅遊產品,計劃與港澳台企業共建國際貿易中心,同時借助“一帶一路”合作拓展芳香產業版圖。 是次活動由中國記協、海南省委宣傳部、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共同主辦,海南廣播電視總台承辦。來自港澳台及海南當地二十餘家媒體的三十名記者參與。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