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觀眾需有序培養 古典音樂是音樂藝術的重中之重,也是城市人文素質重要的指標之一。世界上所謂國際大城市,除了財富,社會、文化、經濟及政治可直接影響全球事務的城市,當中,文化藝術是隨着全球金融、電訊、交通等全球化的擴張,城市文明和軟實力的影響達至鼎盛。 因此,文化軟實力幾乎成了發展經濟以外的“可人兒”。事實上,發展文化與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 澳門這個小漁村,經過幾百年,到二十世紀後期才突然覺醒,當時由文化學會(即現在文化局前身)開始建立半職業的澳門室樂團,發展成為今天的澳門樂團。澳門的古典音樂過去四十多年來,澳門室樂團的影響不可或缺。一九八三年由文化學會的巴西人蘇安廉力邀澳門出生的國際知名作曲家林樂培做首任的音樂總監。林被稱為“香港現代音樂之父”,不負眾望,頂着巨大壓力和眾多困難,帶領樂團以樂季為沉寂的澳門古典音樂帶來生機。加上一九八七年開始的“澳門國際音樂節”、一九九九年啟用文化中心,澳門終於有古典音樂舞台。 回歸前後,政府和民間不遺餘力開展藝術教育,一九八九年澳門演藝學院,一九九六年澳門青年交響樂團、澳門青年管樂團等也應運而生。特別是回歸後在澳門基金會等大力支持下,音樂中心等湧現,學習鋼琴、小提琴的本地青少年大幅度增加,過去的文化沙漠終於有了一點綠洲。 音樂會需要觀眾,政府以強大的財政支持,開始時以大面積的贈票把觀眾送進文化中心,經過多年經營,有了一批願意買票進場欣賞音樂的觀眾。 可惜的是,這幾年古典音樂的觀眾少了,至少是願意買票的人不如理想。看澳門樂團的音樂會觀眾就知道。的確,觀衆有太多的其他選擇,但是,古典音樂依舊是文化藝術之主流,盼望政府與時俱進、推出措施有序培養本地古典音樂觀眾。 □清 風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