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瑪諾墓碑拓片 (圖片來源:北京市文物局) ![]() 北京滕公柵欄墓地今位處於北京市委黨校院內 (網絡圖片) ![]() 帶引鄭瑪諾赴羅馬求學的羅德神父 (網絡圖片) 負笈羅馬求學 旅歐教學先鋒 澳人鄭瑪諾 今天中國人到歐美升學並不是什麼稀奇事,甚至不少外國學校也聘用中國老師來教授知識。然而,在清朝末年,負笈海外亦算少有罕見。提及出洋留學,大家可能最先想到是幼年曾在澳門學習,後來在美國耶魯大學畢業,並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容閎。不過,較容閎早兩百年前,即清朝初年(順治時期),已有一位華人赴歐求學,他就是鄭瑪諾。 鄭氏生於澳門,因父親是天主教徒,更與法國耶穌會神父羅德(Alexandre de Rhodes)往來密切,羅德神父是首批來澳的法國傳教士,多年致力於越南傳教,有“安南使徒”之稱。因此,鄭氏年幼時已受洗,並仿效其父親般,取了外文教名Emmanuel de Sequeira,“瑪諾”二字就是音譯字,他另有維信的中文名。一六四五年,羅德神父帶同年約十二歲的鄭瑪諾由澳門出發前往羅馬,藉此培養優秀、年輕的中國神職人員在華傳教。但他們的路途歷經險阻,更曾被數番拘禁,最終歷五年之久才抵羅馬。 鄭氏抵達羅馬後,隨即勤奮學習,涉獵包括意大利語、拉丁語、古希臘語、修辭學與哲學等知識,成為華人赴歐求學先驅,而且成績優異。及後他開展實習教學,是首位澳門華人向外地學生教授古典外語及文學,可謂“前無古人”。同時,他仍專心致志求學,日後終獲授神父職稱。 經過二十多年異地飄蕩,三十多歲的鄭瑪諾在一六六八年重回澳門,並到三巴寺進修漢語。及後,他在廣東一帶傳教。隨着一六七一年“曆獄”終結,耶穌會士重獲清廷重用,鄭氏亦隨之北上進京,力圖大展宣教抱負,可惜不幸罹患肺病。一六七三年,被同儕稱為“中國的光輝和榮耀”的鄭瑪諾於北京驟然離世,享年四十歲,後葬於滕公柵欄墓地。 北京滕公柵欄墓地,原為明初開國重臣滕國公孟善的私人花園,利瑪竇死後獲明萬曆帝賜葬於此地,清朝時逐漸成西方傳教士墓地,今位處於北京市委黨校院內。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何其庭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