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被削減是禍是福? 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一柄雙刃劍,給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人類面臨更大的危險。好比一輛汽車,動力加大,速度加快,翻車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人類真正需要的並非無限速度,而是安全前提下的快速。因此,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有人去思考“如何處理科技發展與人性需求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危險的速度”等方向性的問題。思考這類問題的任務,文科人士責無旁貸。 從我國高等院校四十多年來數量、規模的變化看,無論縮小還是擴大,影響都已相當有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恢復高校考試制度之初,全國高等學校每年招生人數不到二十萬,到如今一年畢業的大學生人數多達一千二百多萬,招生規模已經擴大了六十倍。在擴大了六十倍的數字上增加或減少百分之十,能有多大影響呢?大學招生早已從培養社會精英變成了培養普通勞動者,從大學畢業都是國家幹部變成了大學畢業不一定都能找到工作,有相當部分得去從事不需要大學文化的工作或勞動。父母擺路邊攤,辛苦賺錢供孩子唸完大學,孩子大學畢業之後,再去擺路邊攤養活自己;985、211大學畢業後,成為保安,成為外賣快遞員,已經不是個別現象了。大學已經不是“龍門”,上不上大學已經沒有那麼重要。招生增加或減少百分之十,都已經無所謂了。 隨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斷下降,過不了幾年,生源大幅度減少,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將不得不減少招生,有一些學校、一些專業難逃關門大吉的命運。 先秦哲人老聃說得好,禍福相依。不論到什麼時候,人類永遠需要有這個意識,並做好相應的思想準備。 (三之三) 亞 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