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兒島黑豚 即使是在太陽高掛的大白天,鹿兒島還是會給人一種日暮昏黃的感覺,是因為距離市區僅八公里、不時蠢蠢欲動的櫻島火山帶來的心理作祟?還是久歷滄桑的城市景觀所致? 中央火車站一帶,人流不似其他城市車站般熙攘;與車站連通的商場內的巨型摩天輪,寂靜地在運轉,卻怎麼也轉不回來昔日薩摩藩時代的強盛興旺。市中心的天文館通是鹿兒島最熱鬧的地方,這兒曾是鹿兒島天文館的所在,現在街道上仍然嵌有天文景象的圖案。在十八世紀,薩摩是九州重要的對外通航之地,為了海上航行所需,當時的藩主便在此建造了天文館,以先進的天象觀察儀器,測量天文氣象,並以此編寫薩摩曆法,指導農民耕種。天文館已不復存在,周邊商業區內滿佈商店、餐廳、彈珠店,縱使如此,街上所見,中老年人卻遠比年輕人多,且衣着大都樸實陳舊,整座城市仿如上了年紀的老人,難以顯現如北九洲福岡天神、札幌狸小路、大阪心齋橋般的青春與活力。 距離天文館不遠的山形屋百貨店,已有二百七十多年歷史。如今所見的雄偉主樓,是在一九一六年所建具歐洲文藝復興風格的鋼筋建築,規模宏大,是南九州最具歷史和檔次的商業地標,見證了日本戰後經濟興衰,現在依然門庭高聳,氣勢不凡。正正是鹿兒島的寫照:曾經輝煌,卻已逐漸褪去鉛華……老一輩的人們,依然抱擁昔日情懷,慢活在城市之中;年輕一代大多離它而去,遠走其他城市謀生。也難怪,櫻島火山異常活躍,經常噴出大量火山灰和煙霧,市內的街道上到處放置有收集火山灰的塑膠袋,以便市民隨時應急之需。政府強調火山灰不會對人體造成甚麼傷害,只要輕輕撥走即可。話雖如此,哪個願意終日活在火山爆發的陰霾惶恐之中,與火山灰朝夕為伍⁈ 雖然鹿兒島隨時都有火山爆發的危機,然而,美食卻總能牽引着饞嘴者的舌頭,引領來到鹿兒島。薩摩地雞是日本三大地雞之一,是少數可作刺身食用的雞種,鹿兒島黑豚更是聲名顯赫。一般相信鹿兒島黑豚最早是從琉球引進,再與英國品種豬雜交改良而成,在其四肢、鼻和尾部長有白毛,故又稱六白黑豚。除了品種優良,更會在飼料中混入當地火山灰種植出來特別甜美的番薯,飼養期至少為八個月,所以豬隻的肉質纖維細嫩,脂肪熔點比一般豬肉高,口感鮮甜而不油膩,是鹿兒島之寶。 正是馳名的黑豚料理,把我引進了天文館旁的福屋食店。檜木製的木門一打開,頓時眼前一亮,一個大型炭烤爐正對門口,客人圍爐而坐。叫上一份黑豚火鍋定食後,服務員便會在客人跟前以鐵支架和已經燒紅的備長炭搭成一個小烤爐,再在炭火之上放上生鐵鍋,既能令火力均勻卻又不會令湯底燒沸,好處是放入的肉片不會煮得過火,也不會產生浮沫。燙上數秒之後,半生熟的肉片色澤嫣紅,入口時肉味濃郁鮮甜,肉汁和油脂在口內遊走,甘香四溢,歷久不散,的確不愧為豚肉界的天花板。 美食當前,哪裡還記得不遠處悄悄在冒煙的櫻島火山⁈ 露 穗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