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訓斥 和朋友談起教育孩子時,她說她極不喜歡丈夫經常在生氣時,對孩子使用很重的語氣並撂下狠話,比如罵兒子笨蛋或是遲鈍這一類的。朋友若有所思地說:“我真的很害怕,孩子會像我一樣留下陰影。”然後她說起小時候,她的爸爸會經常罵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回想自己童年,很多次她並不覺得自己做了錯事,可能只是在看電視,或者在功課完成後和姐妹們一起玩耍,便會無端地被父親指責。這讓她從小到大都覺得只要放鬆,便是一種錯誤。 我也回想,在我有記憶以來,最常被父親嚴厲訓斥的話,便是要我一定要“懂得看別人的眉頭眼額”,意思是要知道如何觀察大人們的臉,要懂得透過大人細微的表情轉變而作出相應的討好。另外還有“說每一句話之前,都要經過大腦”,意思是說話必須極度謹慎。這些都導致我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只要回到家,我便小心翼翼、謹言慎行,很害怕說錯甚麼話就招來父親的打罵。 我和朋友都覺得,父母高頻的訓斥對孩子的影響是複雜且深遠的。 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還會因為害怕而服從父母;但當他們長大了,便開始能分辨父母的訓斥到底是言之有理,還是情緒宣洩,如果是後者,便是對孩子很不公平。到了青春期,便很可能會爆發更強烈的逆反心理。就像我,我至今都沒有感覺過,我的父親是愛我的。 我和朋友都認為,就算孩子年齡小,但也絕對是個獨立個體,以斥責的方式去塑造孩子的行為,並不利於他們的成長。可能在教育的時候,更有效的方案是認真地和孩子描述和解釋問題,父母和孩子都應學會平靜穩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才會讓孩子變得更積極、主動。真正的權威不是通過斥罵建立的,更多是建基於尊重和信任! 林 月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