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泊綿羊 當局最近把南灣區及高士德附近的部分電單車泊位改爲斜泊,計劃今年內調整二千個直泊車位。另外擴闊部分私家車位,方便駕駛者泊車。這兩項措施値得稱讚。然而,社會數年前已呼籲當局把電單車位改爲斜泊,惟不被接納。當局解釋,電單車直泊式車架可以容納更多的電單車,並舉例,七米泊車區若用直泊車架,可以設十個車位,倘用斜泊架則只能泊七架車。本澳車多位少的情況下,當局的理據似無可厚非,但卻只從泊車數着眼,完全忽略了道路行車需要。 直泊式車架,駕駛者無論泊車或取車,均會妨礙後方來車,且街寬必須接近兩架電單車長度方可。斜泊架則沒有上述煩惱。 另外,根據當局的資料,截至去年底,全澳電單車位全共五萬〇一百多個,包括公共停車場一萬九千多個,路邊咪錶位二千九百多個,免費泊位二萬八千多個。即使加上夜間泊車區可容納的二萬餘個(泊車區與汽車共用,實際上少得可憐),也僅是七萬多個泊位。而截至今年二月,全澳登記的私人電單車已超過十二萬架。可以說,兩架電單車只有一個公共泊位。直泊位增加的數個車位,又豈能滿足泊車需要?反而會妨礙交通暢順。與其在這些細微處着眼,不如硏究在適當地點增加電單車泊位,以及吸引電單車泊進停車場。 秦 馬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