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劇展開憐憫與公義的思辨 《好人不義》的場 景佈置用心 《好人不義》演出照 憐憫VS公義 ——看舞台劇《好人不義》 早前友人創作(藝術)劇團於文化中心黑盒劇場上演了一齣舞台劇《好人不義》,作者鄭廸琪於澳門長大,後來到香港進修並從事戲劇工作,劇本完成於二〇一五年,經歷多年琢磨在香港三度公演。這次友人劇團把作品帶回澳門演出,由香港導演胡海輝執導,結合本地創作班底,為劇迷呈現了一場關於憐憫與公義的精彩思辨。 故事講述主角張宇因寫信投訴自己教會存在斂財問題,而被其他神職人員孤立。對教會極度失望的他,毅然辭去牧師的穩定工作,回到離開多年的家鄉。然而這個孕育他信仰和成長的地方已變得異常陌生,人人利益掛帥,社會貧富懸殊,公義不彰。本着信仰的力量他決心為這個地方帶來改變,然而現實卻給他上了寶貴的一課。某天他好心送受傷的拾荒婆婆陳喜到醫院,本以為做了一件好事,沒想到卻收到對方律師來信,索取高額賠償金。世故的律師兼好友何昌勸張宇賠款了事,但他不忿被誣告,為證清白他選擇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以法律途徑抗辯。搜證期間他去找陳喜理論,卻意外發現對方和丈夫除福正過着非常貧困的生活,甚至對方很可能是在不良律師慫恿下才誣告自己。之後何昌找到張宇無辜的證據,可以反過來指控對方欺詐,事情變得複雜起來。如果張宇追究對方誣告及欺詐,無疑是把已經苦不堪言的陳喜二人推向滅亡,和他講求愛與憐憫的信仰背道而馳。但如果不追究,背後那班律師敗類只會變本加厲,同類事情會不斷發生,無法彰顯公義,也不合乎信仰原則。張宇希望當個好人但卻會成為不義之人,正是好人不義。 故事裡每個人物的戲劇行動明確且有力,角色的戲劇衝突真實可信,每個人都有其合理動機和障礙。當人物之間的矛盾被成功建立,戲味和張力也悠然而生。無論站在憐憫或公義的角度,又抑或站在不同人物的立場去看事件,都發覺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故事一直圍繞這兩難問題發展,是本作最精彩的地方。然而不足之處也很明顯,首先是作者就一些宗教教義說得過於直白,甚至有傳教的意味,某種價值觀被刻意強化,容易形成某特定道德標準是解決問題唯一答案的感覺。另一點是主角張宇太正面,在故事中他除了過度熱心以及太固執和不夠聰明外,幾乎是個聖人。雖然何昌指他標榜愛和憐憫只是一種自我優越的虛偽表現,但整個故事張宇始終沒有做過半件自私的行為。這樣的角色好得像聖人下凡教化眾生那樣,相信作者的立意是正面的,然而這導致故事的教育性蓋過了它的戲劇性,有點美中不足。 演出方面,四位演員都有出色的發揮,趙啓業(牛丸)恰如其分地演出一個對信仰異常堅持又帶點傻氣的固執牧師,蔡澤民準確拿捏一個經歷現實摧殘的世故律師,梁瑞峰(水魚)雖然戲份不多,但扮演一個精神失常的老人可謂交足功課。而四人之中最特出的是由陳雅雯演出的拾荒婆婆,她全程彎腰駝背,無論外形、語氣以及肢體動作都演活了一個被社會放棄,但仍堅持求生存的苦命人。演員們的出色表現使角色真實可信,是演出成功的一大關鍵。另外,舞台佈置也十分出色,故事出現律師樓、陳喜的家、樓梯巷和街道四個場景,四個場景融合為一個舞台,同時又一分為四。每個場景佈置寫實細緻,和劇本的寫實風格相輔相成。配合相應的舞台調導和燈光變化,演出過程無需換景,節奏流暢,既滿足功能上需要的同時也能兼顧藝術的呈現,是演出另一大亮點。 作者曾提到本作的靈感源於一宗碰瓷案,她反覆思考案中人物的動機以及深入發掘背後的種種社會問題。劇本所探討的主題具有相當的普遍性及永恆性,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呈現出各種人性扭曲和掙扎,看罷讓人沉思良久。故事尾段張宇認為只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就好,然而何昌和陳喜又何嘗不是在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呢,每當想到這裡,問題還是沒有答案。 (觀演場次︰二〇二五年一月十九日下午二時四十五分) 黃若洲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