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驚艷 風姿綽約澳門文學



    驚艷  風姿綽約澳門文學



    頒獎禮、採風、研討會、文學之夜、青年沙龍……像一次大盛宴,澳門文學的各種味道鮮美的美饌佳餚,回味無窮,舌尖留香。



    也很像一位當年還那麼羞答答的靜乖少女,在那些流逝的年月,還躲在門後窺看大街的飲食男女,如今這位少女已經穿上典雅漂亮的旗袍,成為一位風姿綽約的大美女,大大方方走在文學的紅地氈上。

    澳門,疫情前的二〇一七年一月,我和瑞芬來過,那一次,記得還被邀請做了第一屆紀念李鵬翥文學獎小說組、散文組的評審。我翻開那本五百三十四頁,厚得像一塊磚頭的《紀念李鵬翥文學獎獲獎作品集》,看到了熟悉的篇章,如《香煙》、《祭祖》、《蘇

    州散記》等;倏忽之間,賽事已經舉辦到了第八屆;這次送到手的,是第一至第八屆獲獎的作品。這個以李鵬翥先生命名的獎,如今成了代表澳門最高水準的文學獎之一,李觀鼎教授說:“‘李鵬翥’不只是一個人,他還以極高的代表性,代表着梁披雲、李成俊、陶里等一大批文壇俊傑,他們都是澳門現代文學的拓荒者、奠基者、建設者和領軍人物。”文學之夜,每張椅子都擺着厚厚的兩本書,一本就是這本獲獎集,還有一本是《文藝之城    澳門之美》。澳門雖然是小城,但這次辦雙慶太令人驚艷了!製作出來的紙質文創產品“顏值”都很高。李鵬翥文學獎不需要“沒有發表過”,而是從《澳門日報》“新園地”、“鏡海”、“小說”等版面,以及《澳門筆匯》發表過的作品遴選出來參賽;而這本充滿藝術氣息的《文藝之城    澳門之美》也很別致,充滿創意。前半本是圍繞着六美——美人、美事、美談、美景、美食六個大範疇,輯入了二十五個澳門之美,可謂美不勝收;特刊的下半部分,則是收錄“二〇二四年澳門跨媒體文學大展”的內容,包括古典、歌詞、故事、散文、新詩、澳門文學紀錄片。澳門筆會策劃的出版物就是不同,體現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創意勇氣和專業精神。兩種大厚書,我沒有如慣常夫妻只要一套,決定都帶回香港,送給愛好文學的文友,為弘揚澳門文學做一點好事。

    參加一個文學活動,我一向很注意大會或主辦機構派發的資料,尤其是那些行程安排和活動節目,以便自己心中有數,回去後萬一要寫東西也可以勾起記憶。有的會議、活動居然甚麼也沒有,空手而回,肯定是美中不足;澳門筆會主辦的這次賀雙慶系列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慶祝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做足了這方面的功夫。上述兩大厚冊之外,還有硬紙印就的幾種單張,都下足功夫,設計得一絲不苟。棗紅色的“澳門文學之夜”,深藍色的“澳門文學賀雙慶系列”以及淺藍色的“澳門聲音”都有針對性,典雅悅目的設計,文學密度很高的精緻文字介紹,墨香陣陣,不但是澳門的聲音,連澳門的氣息及味道,都撲面而來。這麼些紙張,別懷疑是否浪費,須知好小說看細節的經營,活動舉辦得是否認真和有心,則從小處就可看到有瑕疵或比較圓滿。也許半個世紀後,它們都成了見證當年文化歷史的重要文獻。

    在澳門之夜,所有該有的行程都進行得完美且緊湊,沒有太多的人物講話,我們認識時間最久的原《澳門日報》副刊主任、而今任澳門筆會會長的湯梅笑致辭,最令我感慨和感動,精練扼要,絕無抽象、堂皇冠冕的贅言;很佩服她的毅力和服務精神,大半生獻給了文化事業,筆力也很了

    得,一部散文集《日子輕輕地過去》寫的是個人事業

    歷程,也完全可以當報業成長史閱讀!此外,廣東省作協向欣副主席致辭、第八屆李鵬翥文學獎頒獎、以廖子馨為會長的澳門筆會青年協會創會的宣誓儀式、文藝節目。宴開十幾席、百來出席者中就包含來自內地、台灣、香港等地的三十多位教授學者代表。

    如果說去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的晚會,讓大家欣賞到澳門文學在輝煌燈光下的娟好面容的話,那麼十一月三十日的一整天活動,就給澳門以外三十位來賓代表看到了澳門文學這位性格偏向文靜的“女子”的“優雅身段”和“活潑性情”了。

    早餐後,由廖子馨理事長帶隊,以黃文輝為導遊,開始了一系列採風步行活動。設計的路線也顯得很富天才,大家從酒店出發,坐車到了沙梨頭土地廟,黃博士一番講解後,就開始步行。與上次的文學散步不同,上次是到了一個景點,由詩人們朗誦有關的詩篇或散文,這一次由歷史專家黃文輝博士擔當大任解說。令人驚異的是我們所走路線都非常接近,一氣呵成,都是有掌故、有故事的地方。土地廟之後,依次是白鴿巢公園、東方基金會、基督教墳場、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最後是走到澳門的最著名地標——大三巴牌坊。

    從教堂走到大三巴,需要穿過橫街窄巷,第一次遇到洶湧得可怕的遊客熱流,我們緊緊牽手,很怕被壓成人形肉餅,或擠得不見了;我替湯梅笑和瑞芬拍攝幾張以人流為背景的照片做紀念。遊客區人流密度很高,看來二〇二四年的澳門旅遊業又有好收成。最感動的還是黃文輝博士做足功課,講解之細,細到考究大三巴那堵殘牆上每一尊雕像的名字及其司職身世,令我們嘖嘖稱奇。不是職業導遊,卻勝似導遊。這樣的採風,不但令我們避免了整日研討的沉悶,活動了雙腿,呼吸了公園的清新空氣,而且可以耳聞樹上鳥兒的啁啾和鳴,五官興奮,何不快哉?

    午餐後跟着大隊拐進窄街一個門面不大的樓宇,走上去才知道內裡有大乾坤,看來好像是一棟嶄新的樓宇,至少也翻新過,原來這裡就是澳門酒薈。這個薈字引起我的好奇,查網絡,原來是“草木繁盛,引申為會集”之意。在二樓參觀澳門跨媒體文學大展,那種擺設新穎舒適,非常沙龍;所謂跨媒體乃將藝術的兩種或三種元素嫁接起來,比如,散文小品配美術作品或攝影等等。不至於全是太沉悶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最妙的是,還把這些藝術性、創意豐盈的跨媒體作品輯入《文藝之城    澳門之美》一書中。展場還有澳門作家的出版物,回想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澳門作家的單行本,還是處在鳳毛麟角的階段啊。

    看完大展再上到頂樓,出席“聚焦與互鑑:大灣區文學澳門匯”研討會。澳門酒薈的這頂層設計也令我很驚艷,天花板吊着很多“漁網”,一邊是開放式廚房,一邊就是供熱愛文藝的人士或喜歡來此拍拖喝咖啡的男女的“咖啡座”,幾十張四人小方桌,拼接起來,圍成四方形就是研討會的模式,散開來擺,就是很小資情調的咖啡座;我也感到很詫異,那樣狹窄的廚房,夜晚居然端得出一盤又一盤的菜餚供應給出席的嘉賓。

    研討會由廖子馨主持,幾十年的磨煉,她早就具有大將坐鎮之風,三位重量級人物,李觀鼎代表澳門,張堂錡代表台灣、賀仲明代表廣東發言之後,就到了自由發言時段,我也被廖理事長“點將”,說了幾句。大家的話題,圍繞着與澳門文學的因緣、澳門與台灣、內地的關係、對澳門文學的評價等等。大家也一致讚賞這一次雙慶活動辦得很好,很精彩!氣氛很是熱烈,研討會圓滿落幕。

    休息一會後是延伸活動,青年文學沙龍開幕。三位講者談了對文學創作和詩歌的看法。台下,原先研討會的“大長方形式”’搖身一變,變成了四人或三人一組的咖啡座,沙龍變成了聊天室,小會緊接着大會,氣氛非常熱烈。酒薈外的屋頂置放的幾個大圓燈,猶如夜幕上的大圓月,吸引了三三兩兩代表擺甫士拍照。我們自然也不例外。大家一邊取食物,一邊天南地北閒聊,直至夜深。

    三十二年(即一九九二年五月八日)前,我在《澳門日報》“鏡海”版發表一篇題為《靜、乖的澳門文壇》的文章,大意是澳門文學守着本土,不太見走出去,而今,她已開始發力,輻射開去,擴大她的影響力。廖子馨理事長稱那時相當於“少女”期,很是恰切;如今,澳門文學,魅力開始無法擋,已經漸漸向我們走來,非常驚艷,儼然已是一位風姿綽約的女子了!



    東    瑞



4

鮮花
10

握手
54

雷人
30

路過
98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