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滔 林宇滔倡定義現金分享目標 促以更貼近長者方法處理養老金調整機制 【澳門日報消息】本澳自二○○八年首次向澳門居民發放現金分享計劃,本年度財政預算亦將延續現金分享計劃,將累計連續發放十八次。議員林宇滔表示,政府應對現金分享計劃作定義,清晰現金分享計劃目標是“分紅”還是“紓困”措施,再討論計劃應否調整及如何調整。 先明確定義再作調整 林宇滔昨接受訪問時稱,從公共政策的角度,政策應有清晰的目標及方向,才可確保政策有效執行。過去社會對現金分享的金額、應否調整等有不同意見,政府應明確現金分享計劃的原意、定義及性質,“應該定咗係‘分紅’定係‘紓緩解困’措施,先可以討論下一步應唔應該調整、應該點樣調整?而家老實講,分唔分畀外地人(海外居住的澳門居民),甚至乎加唔加、減唔減都唔係一個科學性嘅決定,無討論空間”,待清晰現金分享計劃的定義、性質,再建立科學性的調整機制。 他稱,現金分享計劃每年連續發放,若貿然取消並不現實,當設定好原則、“遊戲規則”,維持且合理調整才是長遠之道,“否則政府點樣做都不是人,亦會畀人感覺政府點樣做啲資源都冇落到公眾度”。 他批評,政府很多公共政策缺乏原則及科學性,他以過去有三年停止七千元央積金注資為例,對很多長者造成影響。他重申不認同停止注資有關做法,反而應從長期不在澳門的居民應否獲發現金分享計劃着手。 現金分享宜設居澳期 他以二○二五財政年度預算建議的資料顯示,歷年支付的退回包括現金分享計劃超過三年領取期限而撥歸庫房的收入為七千九百三十二萬元。政府應核實未領取現金分享的人士是否仍在生,再劃分派發方式。又指出,不以澳門為常居地的澳門居民有十多萬人,央積金注資其中一個機制是每年至少一百八十三天身處澳門,他認為可以相若的機制處理身在海外的澳門居民的現金分享計劃,令計劃更好地發揮乘數效應。 林宇滔指出,政府在制訂福利政策時,應注重科學性及可持續性,他以養老金調整機制為例,“澳門的長者五年都冇加過養老金,中間三年唔見咗七千元(央積金注資),咁佢哋梗係雪上加霜,嘢又貴咗錢又少咗”。 目前消費物價指數未觸及超過百分之三啟動養老金的調整機制,令養老金五年都未有調整。他指出,這正正是政府應明確現金分享及央積金注資的機制及恆定提供,雖然統計局的甲類及乙類消費物價指數涵蓋大部分的住戶,但與長者消費結構存在差異,一般的消費物價指數不適用大多數的長者群體。近年住屋開支下降是通脹下降的核心原因,但領取養老金的長者大部分居住在自置物業或社屋,故他們感受到的通脹壓力較大,而且根據消費結構,越基層的家庭在食物開支的佔比越高,令他們感受到的通脹壓力會高於統計上的數字。 硏長者消費物價指數 林宇滔稱,應以更貼近長者的方法處理養老金的調整機制,認同政府研究長者消費物價指數,更好地反映長者面對的通脹壓力,整體而言,政府應優化整體政策,令資源可以精準幫扶有需要的人士。 林宇滔坦言,澳門福利政策與其他地方相比“一定好”,但“橫向比較無意思,政策對比一定係同自己對比,政府應該去思考點樣用資源好過昨日,點樣用資源真係回饋到居民,讓佢哋真係感受到幸福感,重要過政策嘅宣講或者一啲冷冰冰嘅數字”。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