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不少廟宇仍會貼上尉遲恭及秦叔寶兩位門神守護 神荼、鬱壘是“初代門神”。 揮春和春聯的起源為桃符、宜春帖和延祥詩。 新春為何貼門神? “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貼揮春”,華人一向重視春節,不少家庭仍保留傳統習俗,大掃除之後貼上新的揮春或春聯,寓意送舊迎新,又有祈福辟邪之意。 貼揮春最早可以追溯到後蜀,因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一對揮春,是由後蜀末代皇帝孟昶在桃木板上題字“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當時叫作“桃符”,一般將其視作最早的春聯。 “桃符”其實最初就是古代人在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二神作驅避鬼怪,慢慢亦會在桃符上寫上吉祥語句。神荼和鬱壘更成為門神的初型。後來在唐朝時,相傳唐太宗因聽到鬼魂嚎叫,夜不能寐,便要求大將軍尉遲恭及元帥秦叔寶手執武器值守宮門,自此再無怪事發生。爾後,民間索性將兩位將軍的畫像貼於自家門口當作門神,鎮邪去惡。 送舊迎新祈福辟邪 時至今日,由於城市住宅單門的設計,已沒有太多家庭會貼門神,只貼上揮春。除桃符、宜春帖和延祥詩都是揮春的起源之一。宜春帖又名春書,於立春日用色紙剪成“宜春”二字張貼在門柱上,也有一些是寫成單句的吉祥話語,貼於門楣上。因宜春帖與現時揮春、橫批相似,故有相關起源說法。 延祥詩則是古代朝廷在立春時要翰林文士寫帖子詞進獻,多為五言、七言絕句,一些成對的聯句到後來也就變成春聯的一種。 (欲知更多詳情 ,立即掃碼欣賞。)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