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航海學校外觀 (圖片來源:海事及水務局) 昔日澳門港務局外觀 (圖片來源:澳門記憶) 二十世紀初航海學校出海時用的帆船 (圖片來源:澳門記憶) 澳門航海學校之變遷 澳門自開埠以來就以商業和航海立市,早在一七九〇年,市政廳獲委託負責考核在職領航員的資格和能力,在澳門開始了有組織的海事教學活動。初時教學與考核仍是以私立形式進行,直到一八一四年,葡萄牙王室頒發在澳門成立皇家航海學校的許可證,開設了“皇家領水員學校”,次年開辦課程。 一八一七年《皇家航海學校章程》正式在澳門公佈,章程涵括了航海學校的課程設置、人事任免、考核標準等多方準則。當中提及學校的海事培訓課程分兩年完成,第一年多為學術性基礎知識,並且對算數四則運算要求極高,不合格者不予註冊學籍。第二年課程多為實踐技術類,如地形測繪學、領航術、船隻操縱實習。兩年課程由兩位教師輪流教授,對教師綜合能力要求高。章程更規定,華人要想成為領航員,必須經過葡萄牙教育機構的認可和批准,反映出澳葡當局實際上控制了當地華人領航員資格的認證過程,加上授課語言不通等問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華人在航海領域的發展空間,少有華人學生入讀,後來該校也因生源不足、師資匱乏、課程難度過高等問題多次停辦,直至一八六二年被聖若瑟修院創辦的“航海學校”所取代。 二十世紀初,隨着全球航運業進一步發展,澳門政府逐漸意識到專業航海人才的缺乏,澳門總督蒙丁尼路(Montenegro,Martinho Pinto de Queirós,1904-1906年在任)便考慮在港務廳轄下創建新的航海學校,此處提及的航海學校為現今我們熟知的澳門航海學校前身,但地點不同。當時位於摩爾軍營,俗稱“水師廠”(即今港務局大樓)。後來二戰爆發,因財政困難等困難,航海學校不得不於一九四二年停辦,至一九八〇年才續辦,坐落於河邊新街,延續至今。 澳門歷史教育學會 潘靜怡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