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散裂中子源內部區域 採訪團走訪中國散裂中子源 張俊榮 赴東莞參觀中國散裂中子源 粵港澳媒體解密“超級顯微鏡” 【本報記者牛寅虎東莞二日電】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和廣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合辦的“同心築夢 · 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第二批聯合採訪活動,今日在東莞啟動。來自中央及粵港澳媒體機構逾三十名記者,將會在五天走訪東莞、中山及江門,全面感受粵港澳大灣區五年來的建設發展成就。 微觀檢測用途廣泛 一行今日上午走訪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散裂中子源,深入了解東莞高質量發展成果,直觀感受祖國科技發展。中國散裂中子源是中國第一台、世界第四台脈衝型散裂中子源,被稱為“超級顯微鏡”,可清晰檢測物質的內部結構,是當今人類深度探索微觀世界的有力工具。其研究為航天航空、高鐵、核電等安全保障,提供關鍵技術支持,還可用於癌症治療、文物保護、食品安全等領域。 採訪團實地走進中國散裂中子源內部區域,從高處的觀察平台俯瞰,紫色和橙色的“大方塊”格外醒目。方塊內都是獨立運作的譜儀設備,進行着各自的工作。這裡地下十八米深處,有一條總長六百多米的隧道,裡面安裝直線加速器。在實驗室的白牆中央,一排指示燈分別亮着紅燈和綠燈,顯示地下“超級顯微鏡”的工作情況。 助力港澳研究課題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東莞研究部中子科學部副主任張俊榮介紹,中國散裂中子源建成運行六年多來,已完成十二輪開放運行,每年運行時間超過五千小時。全球註冊用戶超過七千人,共完成一千七百多項研究課題,有力支持多項包括材料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方面,國內外、大灣區前沿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 設施的建成亦為港澳學者使用散裂中子源提供前所未有的便利。張俊榮表示,港澳課題佔總數逾一成,其中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與中國散裂中子源開展包括超導材料、鋰電池能源材料、中醫藥等多領域合作。 今年初,中國散裂中子源的二期工程啟動,預計將在二○三○年前後完工。屆時設備研究能力將大幅提升,實驗精度和速度將大大提高,能夠測量更小的樣品、研究更快的動態過程。 此外,中國散裂中子源規劃在周邊建設南方先進光源,該裝置將與中國散裂中子源共同形成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大科學裝置群,提升大灣區的基礎研究能力。張俊榮表示,南方先進光源亦將邀請港澳高校共建,包括在光源設計、裝置設計建設等展開合作,並於稍早與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八家港澳高校簽署合作協議。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