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辦單位負責人與來賓合影 周惠儀 各障別用家即席分享 七復康團體探優化無障環境 無障設施須緊密對接實際需求 【澳門日報消息】每年十二月三日為國際復康日,多個復康單位昨合辦“二○二四國際復康日‘探討無障礙社會在打造幸福澳門中的機遇’座談會”,多個領域專家學者、社服同工、社工專業學生以及服務使用者家屬等逾百人參與。 主辦方期望政府能加強各部門協調,確保無障礙設施建設與實際需求緊密對接。在制定其他相關法律時,應充分考慮復康服務特殊需求,確保法律體系整體協調性和包容性。 座談會由仁慈堂、利民會、扶康會、家協會、特奧會、傷殘人士服務協進會及聾人協會七個復康單位主辦,昨日下午二時假扶康會青濤中心舉行。 萬八人持殘評證 扶康會總幹事周惠儀表示,據社工局“殘疾評估登記證”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九月三十日,持有效殘疾評估登記證的總數逾一萬八千五百人,當中肢體殘疾有逾五千八百人,多重殘疾者逾一千二百人。從二〇一九年到二三年五年間,六十五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增長逾二萬人,增幅達到約二成七。可見當前澳門社會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 近年澳門在無障礙相關法規方面取得積極進展,一七年政府推出《澳門特區無障礙通用設計建築指引》,有助配合特區政府建設健康城市及國際旅遊休閒城市目標,同時便利長者、殘疾人士以及廣大居民出行,致力將澳門打造成無障礙城市。自一八年起,特區政府更是嚴格要求所有新建的公共工程及政府資助工程均按照“指引”中的無障礙通用設計原則設計及建設,這無疑為澳門無障礙環境的構建奠定堅實基礎。 無障指引須完善 隨着時間推移和社會進步,原有“指引”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無障礙環境發展,但亦存在需要持續優化及完善的地方。特別是隨着去年九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落實,無疑為澳門無障礙環境起了一個重要訊息。 周惠儀認為,無障礙環境不僅有利於殘疾人士自由出行和生活自理,更是廣泛造福長者、傷病者,以及所有可能面臨臨時或長期行動不便的人群,關乎每一位居民福祉,提升城市的整體居住品質,確保每個人都能享受公平、尊嚴和自由的生活環境。再者,結合特區政府“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無障礙環境的完善不僅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 立法議員崔世平、康復國際亞太區主席關國樂、蔡田田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創始人蔡田田、聖若瑟大學健康科學學院院長何鍾建、傷殘人士服務協進會會長王國英、LCI律師事務所創立人盧綺嵐應邀分享,分別從長者、教育、香港經驗、建築及法律等不同角度出發,深入探討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重要性、現狀與挑戰,為與會者提供了建議。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