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的意義 你現在不吃肉,全世界的人就會把你吃掉! 【摘自:《素食者》,韓江,四川文藝出版社,二○二一年九月】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韓江所寫、亞洲首部榮獲國際布克獎作品《素食者》給我留下這樣一道思考題:不吃肉的人會被社會吃掉?表面看來,不會去到“吃掉”那麼極端,社會越來越包容小眾的選擇。然而作為教育者,面對女主角自毀式的抗爭,我會多一分理性思考,撫心自問:“如果故事中的女主角恩惠是你的家人,你能接受其選擇嗎?”坦白說,我可以像恩惠的姐姐那樣對其不離不棄,但卻未必能接受她所堅持的價值觀。 回歸現實,如果吃肉是規範,不吃也可以,那麼孩子上學是規範,不上學可以嗎?從事家庭教育的同工會勸父母暫時無條件接納,但作為家長,誰不期望他重回正軌?那不是誰要把他吃掉的問題,而是父母會擔心他將來無法生存。從文學角度,作家有能力以淒美的方式取得共鳴,評論家們一面倒支持恩惠,質疑社會規範的意義。但在教育學,社會化(接受社會規範)卻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標誌,如何理解自己和社會規範之間的關係,並在當中取得平衡,是心智發展的關鍵。很明顯,恩惠因原生家庭形成精神創傷:軍人父親對咬人狗隻的殘暴,給她造成噩夢的心理陰影;小時候經常被體罰,讓恩惠形成無法磨滅的心理創傷,才是導致精神失常、演變成悲劇的主因。 社會規範的原意不是壓迫,而是鼓勵融和,以確保社會可以正常運作。婚姻關係、家庭功能若完全瓦解,人類將面臨危機。例如:面對同性戀和不婚不育的情況,我們可以包容、理解,尊重另類的選擇,但不宜提倡,更不應抹殺主流價值和社會規範的意義。 鏏 而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