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澤強 全文見PLATAFORMA 新著《遊走澳門建築美學》成港暢銷書 呂澤強:本地建築欠缺指南 香港書展期間,本地建築師呂澤強新著《遊走澳門建築美學》成為三聯出版社建築類暢銷書三甲之一,介紹本地多個風格建築物。呂澤強表示,澳門一些建築都與香港有淵源,“現時這本書裡的資料,是我暫時盡量把我查證到的寫進去”。 呂澤強指出,一直覺得澳門沒有一本建築指南。巴黎、倫敦、紐約、香港、北京、上海都有,但澳門有所欠缺。近年有些社團,像澳門現代建築學會都有嘗試出版《澳門現代建築遊踪指南》,更早前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亦有出版《摩登的線條——澳門現代建築文化地圖》,都是一種嘗試。澳門要做得詳細,難度在於研究,涉及能找到的資料。因為不是所有東西都在公開檔案裡面,很多與工務局有關的檔案並不公開,令研究和出版這樣一本指南有難度。 早期設計不正規 建築由誰設計、哪年落成等,有時會有不同說法。有這些不肯定,是因為接觸不到檔案。即使是崗頂劇院,直到現在究竟有誰參與設計,其實有很多說法,這就是因為看不到相關檔案。如果看得到,就是另一回事。 呂澤強表示,之前做研究時,曾做過資料搜集。在十九世紀,葡萄牙有規定要在歐洲的大學讀建築設計,才可以有建築師資格,澳門很早期並沒有正式的建築師。十九世紀,澳門的設計師屬於較業餘性質,相比在香港十九世紀時由在英國接受正式訓練的建築師設計西式建築物,澳門的設計在美學上,會比較不正規。 直至二十世紀初,澳門並非沒有建築師,只是極少,因為只有很少建築師從葡萄牙來澳。只有葡萄牙的建築師,本地具備這資格的人極少。雖然澳門發展得較遲,亦跟着潮流。例如裝飾藝術,巴黎在一九二五年開始,澳門則是一九三○年代開始,其實只差幾年,到一九四○年代再多一點。然後有真正的現代主義建築,例如莉娜大廈、葡文學校等。 工作室模式運作 在澳門暫時來說,能夠看到少許門派的是韋先禮,因為韋先禮在澳門時間頗長。他在一九六○年代來過,一九八○年代再來澳門。他在澳門有建築師樓,澳門一些現時的建築師也曾跟其合作,例如利安豪、雅迪等,雅迪及後又發展出自己一套。 呂澤強表示,澳門沒有明顯的里斯本學派或波爾圖學派建築師。回歸前,葡萄牙的建築師流行像藝術工作者般,以設計工作室的形式工作,即是以一個人掛名,然後去接工作,如歐洲的工作室模式。因此澳門的設計公司都是很小的公司,不像國際大公司或現在內地的公司那樣有幾百人。這種小型工作室,每個工作室的主管就是該位建築師,所以比較注重個人的藝術性,會更加百花齊放,例如當時有人在做後現代主義,有人做這樣或那樣的風格。 當時有很多設計項目都是透過競賽,這個競賽不等同於今時今日的開標。現在的開標,設計部分佔份不吃重,而且是以工程一次性計算,但回歸前設計和工程分開,像歐洲那樣。歐洲現在也有很多是透過設計比賽選出方案後,再做工程。澳門回歸後較着重工程,有時設計會遷就工程。 感忽略美學要素 呂澤強認為,其實不論甚麼主義,都可套用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師所指建築有三大要素。第一是實用,因為建築物設計出來是要用的,但不只是為用。第二是要堅固安全,這裡所指的堅固,其覺得不單是結構安全,還有心理安全。第三就是美學,要注意美學的藝術性,這一點是本地社會較為忽略的。本地較注重前兩者,這並非是對與不對的問題,只是藝術性亦屬重要。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