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講場》昨探討社會福利保障制度 社局擬明年檢視最低維生指數調整機制 學者促收集反映生活實況數據 【澳門日報消息】社工局計劃明年檢視最低維生指數調整機制。澳門大學公共行政碩士課程主任陳建新稱,現行最低維生指數調整機制可行,大多數據從統計局得出再估算,對比十年前居民生活習慣有改變,網上購物、北上消費等生活模式更密集,或導致收集的數據未能有效反映居民生活面對的通脹壓力,較難制訂有效對策,值得探討如何收集到最能反映現況的數據。 陳建新、街總總會社區中心主任梁露欣、民眾建澳聯盟副理事長陳冰冰昨早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與聽眾探討社會福利保障制度。 陳建新表示,最低維生指數是扶助弱勢的重要指標之一,制訂機制大多是複雜的技術性概念,與一般居民理解的層面有差距。 保障居民基本開支 每五年檢視最低維生指數調整機制有需要,期間將經歷一次人口普查、住戶收支調查相關數據,並且政府委託學術單位作研究,需考量有足夠時間段累積數據並研究,及參考世界各地的新概念,太頻密檢視亦會令人質疑機制的公信力。 梁露欣稱,最低維生指數是社會安全網,旨讓居民不要生活於貧窮線下,也反映出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開支,關係到政府扶助弱勢政策的標準,如制訂經濟援助、失業津貼、社屋申請等。機制調整需審慎,宜考慮本澳經濟情況、居民生活水平、消費物價指數等,並多參考不同數據及訪問居民消費實況。 跨部數據不通擾民 陳冰冰指出,多項援助金制度均與最低維生指數有關,近兩年社會有聲音認為機制需檢討,看到近年最低維生指數調整機制的檢視頻率平均為五年一次,數據有滯後性,應向社會解釋調整的依據。 就有居民申請補助後,收到政府部門要求退款的通知。陳冰冰指社保養老金和殘疾金等均視為家團收入,需因應扣減經濟援助金,部分弱勢居民對政府各項可申請補助及法規了解不全面,需退還申請款項,對弱勢群體是一筆大資金。事件反映各部門的數據不互通,希望針對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工作再完善,在申請補助時宜主動協助申請者,查詢已申請的補助是否有衝突,以免事後要退還大額款項。 |
請發表評論